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mrxiaoshuo.com

第八百四十五章 理念之别(1 / 2)

对于皇家学院,也就是皇家学堂的教育安排,朱怡成在成立之初就同邬思道深入探讨过,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一开始,邬思道对朱怡成有些要求觉得不错,比如说在学院中设立明算和明法的课程。

虽然邬思道是儒家出身,当年也是考过科举的,不过他并不鄙视除明经之外的学问,相反邬思道对于明算和明法很是精通。

邬思道原本就是一个优秀的谋士,作为谋士仅仅熟读几本诗书是绝对无法胜任的,古人所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句话就包括了诗书外的知识。何况邬思道在多年的幕友生涯中花过大力气研究过其他学问,并把它们运用在实际之中,从这点也可以讲邬思道是做到了实践,拥有丰富的经验。

再者,自朱怡成恢复科举以来就改变了明经一家独大的局面,重新开考了明算和明法,这种做法一开始朝中虽然限于朱怡成的威望不敢反对什么,可民间对于大明把明算和明法同明经提到同一阶层的做法却有着不少异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借此招揽了不少在明算和明法中的优秀人才,而这些人才在为官之后所展现的能力也令人惊喜万分。

现在,整个大明的官场中虽然明经,也就是进士科的官员依旧占着大比例,但明算和明法两科的官员也不少,不过在基层吏员中,这两科的人才却已经超过了明经。

皇家学院教授的学生和普通私塾不一样,学院中的学生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太子朱伯?,接下来就是几个进学的皇子了,就连公主也会单独授女课进学。其他学生其背景基本都是贵勋之家,或是朝中重臣的子弟。

这些学生,毕业后走正常科举的不能说没有,但想来绝不会多,所以他们的学习内容就不能和私塾相同,按照朱怡成有一次所说的,就是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

除去前面说的那些,邬思道考虑到目前一些学员比较年幼,正式的武学还不适合他们,所以在请示了朱怡成后,邬思道就决定在学堂推广一些他们可以适当并能从其中得到锻炼的游戏,这游戏就是蹴鞠。

从这些来看,邬思道可以说执行了朱怡成对学院的要求,并且按照朱怡成的想法实施着。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所取得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不过这不能说邬思道完全同意朱怡成的所有观点,其中有一条邬思道是反对的,那就是朱怡成打算在学院的学子学期满后必须入军队进行服役。

这个安排,对于其他贵勋子弟来讲邬思道没有异议,可对于太子和皇子却不置可否。

其中对于太子的服役,邬思道认为太子乃国之储君,其身份贵重,一旦以普通人身份进行服役万一发生意外可不得了。如果朱怡成想教授太子军事之事,大可选其军中大将进行辅佐,身传言教即可。

毕竟,作为未来的皇帝懂得军事就足够了,除开国君主外皇帝亲征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假如这个国家要到了皇帝亲自上阵打仗的地步,那么这个国家也到危难之时了。

综观前明时期,除太祖朱元璋和朱棣外,有过亲征的皇帝只有两人(不包括宣德皇帝,因为他出征时仅是皇太孙)。这两个皇帝其中一位是英宗,但是英宗亲征带给大明的不是荣耀,而是无法抹去的耻辱。

土木堡一战,皇帝被瓦刺俘虏,大明差一点儿就亡于他的手中。假如不是于谦力挽狂澜,另立新皇死守北京城的话,恐怕大明就同北宋一般结果。

至于另外一位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宗朱厚照了,这位皇帝行为荒诞之极,可称为皇帝中的奇葩。那一次亲征同小王子打了一仗,这一仗虽然胜了,可在历史上却没留下什么好名声,而且在后世的评价也仅只是个荒唐天子的称呼。

邬思道觉得,朱怡成作为中兴之主,那么太子就应该是守成之君,对于军事可知却不可如朱怡成那样亲自上阵。何况,自大明复兴后,朱怡成称帝就再也没亲自带兵出战过,坐镇中枢,运筹帷幄,这才是天子气象。

除去太子,对于其他皇子的服役,邬思道更是反对。在邬思道看来,太子和皇子虽然是兄弟,但在皇位面前天家哪里有什么亲情可言?远的不去说,仅仅是最近的吧,满清皇帝康熙的几个儿子不就是为了大位展开争夺么?明枪暗箭,阴谋诡计,无所不用。

就算朱怡成认为按照祖制供养藩王这条路行不同,为避免造成前面宗室庞大,国力消耗的问题,朱怡成决定改制宗室,令其自食其力也无需让皇子入军中服役啊!

兵者,重器也!如何能交于他人之手?一旦有皇子在军中威望甚高,却起异心,这对于大明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难道朱怡成想见到现在的大明在多年之后再来一次靖难之役不成?

所以邬思道觉得对于普通皇子的教育当施之以仁义道德文章,或者教以明算明法,令其学有所用即可,但入军中服役却是万万不可。

对于这点,邬思道曾经私下建议过朱怡成,并提出了他的看法。可不知道怎么回事,朱怡成却始终都未表态,从他这种态度来看朱怡成对于邬思道的劝说有些不以为然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